唐代以后我国疆域的沿革与启示
$ h4 `4 J2 ~1 I! f: k ——中国疆域变迁问题初探(下)
% s6 X: p8 A- Q# l1 [. k 葛剑雄 - c3 A* f3 y! }3 S. W1 p4 \
3 g2 ?- ~: K5 |& f) Q( q 观中国历代疆域变迁,叹四海之内千秋兴亡。汉唐盛世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和隋朝的短暂统一,到唐朝完成统一后,形成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唐代以后,我国的疆域又是如何变迁的呢? & }/ p. V6 G4 I* U) ?: L; K
(一)
1 l' t6 w0 f; ~$ x 五代和宋朝实际上处于一个大分裂时期,宋朝虽然是当时中国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体,但并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政权。
1 J/ c7 ]. j6 j8 O1 {9 ?' ` 宋朝的北方始终存在着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到南宋时女真人又占有淮河以北。今天的甘肃、宁夏一带有西夏,云南是大理国的疆域。吐蕃虽然不统一,但也不属于其他政权。所以唐朝以后处于一个长期的分裂阶段,这个局面被蒙古人打破。蒙古人在蒙古高原兴起以后,先后征服了北方的金国,又灭了西夏。接下去又征服了云南、西藏,最后灭南宋,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帝国。但是元帝国不等于蒙古帝国,因为成吉思汗西征以后,他在世时是统一的,等到他死了以后,他的子孙谁占领什么地方谁就建国,所以就有了察哈台汗国、钦察汗国等四大汗国。比如,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就没有归元帝国统治,而是属于察哈台汗国。所以元朝尽管疆域很大,但是也还没有包括今天中国的全部。元朝在国内实行一国多制。在原来宋朝、金国的范围内建立行省,蒙古高原也建立了岭北行省,但也保留了很多王、很多部族。对西藏通过宗教进行统治,称为宣政院辖区。这个宣政其实不是宣“政”,而是宣宗教,它原来称为总制院,管理全国释教。元朝尊黄教的始祖宗喀巴为帝师,给他很崇高的地位,并通过宗教来统治西藏。 % T2 _8 {1 L8 {, {) r! h
(二) / U: l9 v- N% j. E; }
明朝的疆域,总的来讲,是缩小的。
3 m2 I- l' K9 O 朱元璋派军队攻占大都(今北京)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往北方,史称北元。北元退到蒙古高原以后,逐渐形成鞑靼和瓦剌两部。瓦剌一度打到北京附近,在土木堡俘虏过明英宗。明朝始终没有占领过整个新疆,尽管其一度控制哈密地区,设立过军事机构,但是后来却退到了嘉峪关。所以明长城是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的。我们跟前苏联论战的时候,经常强调,长城不是中国的边界。这话没错,但长城的确是当时明朝疆域的界限,长城以北蒙古人的活动有时还十分猖獗。当然,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所以明朝人往往会迁到长城外面去。比如说今天呼和浩特以南一带,在明朝就有不少汉人去那里开垦。明朝初年,在东北建立“奴尔干都司”,就是一个特殊政区,它不是真的统治了这些地方,而是对当地少数民族实行“羁縻”,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这些政区名义上服从明朝,实际上明朝更多的是给他们赏赐,承认他们的现状。明朝对西藏延续了元朝的统治,但没有进行什么有效的管理,幸而这期间也没有其他外国政权进入西藏。所以从元朝开始西藏就是我国的领土,并一直延续下来,这已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明朝初期,缅甸的大部分、老挝的一部分,包括泰国的一部分都曾是明朝统治的地区,都建立了宣慰司。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缅甸王朝兴起,这些地方绝大多数都被缅甸所占领。剩下一小片地方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与缅甸划定边界时才置换。 7 i' z5 `* _7 Q3 E/ i5 d
(三)
: H/ K% R/ x! f: R l! W7 z 清朝的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最有效的,也许可以说是最大的。我国今天的疆域基本是清朝奠定的。 % q* V7 K6 q( \. Z
以前有些朝代的边疆,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但是清朝对边疆是真正统治了的,如与俄罗斯正式划定了边界。清朝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第一,努尔哈赤兴起后,首先统一了东北的少数民族。第二,与蒙古结盟,然后征服明朝。清朝与西藏也有一种特殊的关系。黄教在西藏成为主要的宗教后,得到蒙古人的尊重,并通过在青海一带游牧的蒙古人,从青藏高原传到内蒙古和外蒙古。蒙古人在明朝时就已经开始信黄教,并有了自己的活佛,有一代达赖就是蒙古人。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藏的世俗首领往往都是蒙古人。所以蒙古跟藏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因为这样一种关系,清朝与蒙古人结盟后,也与西藏建立了联系。所以在清军入关后不久,达赖就去内地朝见。以后通过征服天山南北路,平息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到乾隆中期,也就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的疆域到达巴尔喀什湖,包括整个帕米尔高原。 9 s* l5 n+ M* Z( w% l/ _: o
康熙年间,中国和俄国根据《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以外兴安岭和萨彦岭为界,中间还保留了一块待议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跟外国正式划定边界,以前都没有那么详细过。雍正年间,通过《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外蒙古与俄国之间的界限,但是西北的边界还没有划定。清朝的东北疆域在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还包括库页岛在内。但在库页岛上没有设立正式行政区,而是由当地少数民族苦夷每三年到依兰(今天哈尔滨附近的依兰县)的三姓衙门来纳贡。用这种方式维持它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 - b$ b; v. ^: C2 j2 _" D! k7 s0 p
台湾是康熙二十二年被清政府征服并设立政权的,但是在元朝时就已经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虽然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但不管怎样,康熙二十二年以前,没有任何外国统治者在台湾建立过政权,这是不争的事实。 0 z: I& y! t7 K" b% w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立承天府,继续用永历年号。但此时南明已经覆灭,永历帝逃到缅甸。所以台湾作为明朝政权的残余,一直保持到康熙二十二年。台湾被清政府平定后,康熙一度认为应该放弃。施琅上书陈述据有台湾的好处,如果放弃台湾,不仅海盗或亡命之徒会聚集,而且会危及到国家的安全。台湾如果被外国占领,就会进一步威胁到福建。康熙接受了他的主张,在台湾建立台湾府,设在今天的台南,隶属福建省。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台湾正式作为清政府的一个政区,清朝的管辖是延续的,十分有效的,并于1885年10月正式在台湾建立了省级政权,直到被日本侵占。伍修权1950年在联合国的发言就讲,我们中国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立政府的时候,你们美国还没有建立呢! & H0 v) _0 W+ `# @* v/ B2 U4 q
清朝的疆域到1840年以后被打破。首先,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但宰割中国领土最多的是俄国。一是根据《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地区被划走。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原定共管,但是后来也被俄国侵占。黑龙江以北的江东六十四屯原先都住着中国人,根据条约继续归中国所有,但不久却被俄国侵占了。后来,通过《伊犁条约》,俄国又把巴尔喀什湖以东到今天我国国界的那一大片土地拿走了。帕米尔高原的六个帕,最后只剩下一个帕,就是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县,其他五个帕都被英国人与俄国人瓜分,以后成了阿富汗的领土。 9 _, p+ x7 {! c* [* n
清朝在西北地区勘界时,由于很多地方人迹罕至,我们没有详细准确的地图,划界的时候在局部地区被俄国人占了不少便宜。另外一大损失是外蒙古。内外蒙古本来连成一体,但是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在俄国人的策划下开始搞独立。袁世凯和北洋政府一直不予承认,还派远征军前去征服。迫于国际压力,俄国在得到实际利益后,让外蒙古放弃独立。第二次俄国策动蒙古人民党,发动人民闹革命,再一次宣布独立,驱逐了当时中国政府的代表,但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跟蒋介石讨论战后格局。美国出于战略考虑,希望未来的联合国,中国是常任理事国。斯大林提出条件,中国要担任常任理事国就要承认外蒙古独立,承认前苏联在东北的权益,旅顺军港继续归前苏联使用,中长铁路归前苏联管理。蒋介石出于他的考虑同意了。随后履行了一个给中国政府充分面子的手续,在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但国民政府派去的代表只能观察。投票的结果是99.7%赞成独立,外蒙古就此正式宣布独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前苏联的关系和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就与外蒙古建交了。外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法律上,我想不宜再提出改变。 ' g6 m9 }6 w. v, m( F( y" @5 x
(四) 3 w$ X# E7 C. v. h
回顾历史,我们有什么经验和启示应当总结呢?
/ h; O5 t% b' X; k+ G: B3 \4 j0 p( o 首先,中国的疆域是中国各族人民几千年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汉族起主体作用。汉族人口最多,经济文化发达,最早建立统一国家,形成稳定疆域。特别是汉族有很好的传统——融合各个民族。历史上凡是从北方进入汉族地区的民族,绝大多数都融入到汉族之中。比如,当年北方的匈奴人、鲜卑人、羌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大部分都已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这对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少数民族的贡献。因为很多边疆地区的开发都是靠少数民族来实现的。比如台湾最早就是由当地的民族,我们称为高山族,台湾现在称为原住民开发的。他们首先开发,应该承认他们对建设中国边疆、对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1 [$ c" M0 x6 r" E 第二,中国疆域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农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疆域拓展,因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衡量一个地方能不能作为自己的疆域,就看其能不能种地,能不能打粮食,所以中原统治者一次次到达蒙古高原,但基本上都没有设置行政区,因为那里人烟稀少,也不能打粮食。游牧区的形成也是这样。牧业民族到了汉族地区,一度也希望变农为牧,后来他们发现种粮食比放牧还有利,所以慢慢改变了。牧业民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也很大,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统一基本上都是由北方牧业民族完成的。第一次是隋唐,从东汉开始牧业民族内迁,已经影响到统治阶层。第二次是元朝,统治阶层就是牧业民族。第三次是清朝,因为满族最早也是牧业民族。随着牧区的发展,牧民向边疆扩张,很多地方都是牧业民族首先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权,然后统一中国的。
) f+ \0 V) o0 r1 _ 第三,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农业民族和牧业民族之间相互依赖的结果。随着民族间的交流,生活水平的提高,牧业民族开始需要农业民族的纺织品、茶叶、酒、生活用品、农具、工艺品等。同样,农业民族对牧业民族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特别到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发展,内地对边疆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反过来,边疆对内地的工业品、文化教育等也有一定的依赖性。 3 w* w2 h0 N) o1 g. J4 W- Q
第四,地理障碍的克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清朝能够统治那么大的疆域,跟清朝建立了完整的道路交通设施有关。即便是唐努乌梁海等最远的边疆之间都建有台站,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台站。如果没有这样的联系,是没有办法统治的。地理障碍不克服,疆域的扩大和巩固也是不可能的。 0 Z# F( h6 O) K6 c7 o
第五,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扩大和深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内地人为什么迁到边疆去?就因为内地人口越来越多,造成资源紧缺,而以前山区很多地方却不能利用。从明朝中期开始,外国新的粮食作物,如玉米、土豆、红薯等传入,山区才得到开发,才逐步扩大边疆的开发,特别是西南地区。当然也带来环境的破坏,这都是两方面的。 + m. W0 Y' m) `. }: L% z/ P1 M
第六,中央政府所制定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如清朝实行了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在蒙古建立盟、旗,让牧民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但每年都要集中一次,盟下面管着旗,有着严格的统治。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继续让达赖、班禅统治前藏和后藏,但是把外交、军事权收归中央,并定了一个条例。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地方继续让土司管,有的地方条件成熟就逐步派流官过去,建立府、州、县。还充分发挥了宗教的作用,在西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如此。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使汉族知识分子接受了满族的统治。因此,汉族文化非但没有灭亡,反且进一步发展了。 ; v( R# s3 l& b8 A1 |
第七,积极的移民政策。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很注意向边疆移民,只要能成功移民,边疆就会稳固。1860年以后,大批移民迁入东北、内蒙古、台湾,使这些地区最终没有被外国侵占。
% @3 v1 l( h: K8 f7 L8 r) u6 y! m 第八,有理有利有节的对外政策,并不是片面强调自己的领土。比如乾隆对本国疆域到什么地方,基本有一个限度,因为疆域占领容易,统治就难了,特别是民族地区,还是要有理有利有节。- k7 U" y" @5 z$ z* S' }, E! ?
8 n4 L- s: C" D- N5 U8 O: ` ( n1 t' J$ A5 r7 O+ D
$ F) ~7 N& X5 }1 J ( m0 [* k! {' x6 Q. x# Z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 L" [, v, @9 L ! C! I, \, J$ u! M/ [
) t4 o; m9 W( t; E; y' T
3 ?. D. `# b* G* \
9 c8 Z# U- W4 Z/ g: q) U" g/ i$ E
( e0 k; u- K- r8 {3 t2 N" G
- J2 I8 e. K" x) E ; b) V5 b( d1 o* y: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