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会议,核心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园区面临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动员园区上下全体力量,迅速行动、果断处置,坚决筑牢园区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刚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已经就前期的摸排情况和工作进展作了汇报,总体来看,大家是有准备、有行动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们正处在“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夏季高温与强降雨天气交替出现,为蚊虫的孳生和繁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后关节疼痛剧烈等特点,一旦在人群密集的区域发生,极易引发聚集性疫情,对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我们园区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教育高地,师生员工高度集中,国际交流频繁,人员流动性大,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但在疫情防控上,也构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风险点和脆弱环节。我们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角来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www.biganzijiayuan.com (一)从区域环境看,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蚊媒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省是白纹伊蚊等重要蚊媒的常年活动区。在2017至2021年的持续监测中,白纹伊蚊在我省的构成比虽然有波动,但其存在是持续性的,并且在居民区、医院等人类活动密集区域有较高的栖息比例。历史也曾给我们敲响警钟,2019年我省部分地区发生的登革热本地疫情,报告了数百例病例,其传播媒介同样是伊蚊。这充分说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本身就存在蚊媒传染病传播的风险。我们绝不能因为过去一段时间的平稳而产生丝毫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二)从监测数据看,蚊媒密度已处在危险的临界点,预警信号已经亮起。衡量蚊媒密度的核心指标是布雷图指数(BI),即每百户住宅检查出的伊蚊幼虫孳生容器数。国际公认的安全阈值是BI指数低于5.一旦BI指数超过5,就意味着存在传播风险;超过10,存在聚集性疫情风险;超过20,则面临局部暴发的巨大风险。虽然我们园区本月的精确数据还在进行最后的统计分析,但参考周边区域近年的情况,形势不容乐观。有的城市在夏季高峰期,BI指数甚至突破70,是安全阈值的14倍之多。这就像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我们必须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镜子,把潜在的风险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故来对待,提前部署,防患于未然。 (三)从园区特点看,我们的防控责任尤为重大。试验区不仅是知识创新的殿堂,更是数万名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家园。保障每一位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基孔肯雅热虽然病死率低,但其引发的剧烈关节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我们必须以对全体师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各项防控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抓得更紧实一些,落得更细致一些,全力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放心的园区环境。这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我们作为园区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因此,园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立即摒弃“与己无关、以后再说”的错误想法,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今天的会议部署上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全面进入应急状态,把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 二、聚焦关键环节,实施精准策略,全面构筑严密高效的蚊媒立体防控体系 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更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粗放管理。我们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科学指导、群防群控”的原则,聚焦蚊媒孳生、传播、监测等关键环节,实施一套精准化、标准化的组合拳,构建起覆盖全园区、全流程、全员参与的立体防控网络。 (一)坚持源头治理,全面彻底开展孳生地清除行动。蚊子的幼虫(孑孓)离不开水,没有积水就没有蚊子。清除孳生地是蚊媒防控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这项工作必须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常态化。一是实施“清积水”地毯式大排查,筑牢源头防控第一道防线。各部门需严格按照网格化管理责任分区,立即启动全域拉网式积水排查行动,实现宿舍区、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实验室、体育场馆、在建工地、地下空间、绿化带等区域全覆盖。排查重点聚焦各类易积水容器与设施:室外着重检查废弃瓶罐、饭盒、轮胎、塑料布等小型杂物,楼顶天台的积水死角、排水沟与雨水井的淤堵情况,以及景观水体、低洼地带、树洞、竹筒等自然孳生地;室内重点核查花盆托盘、闲置桶盆、饮水机接水盘的残留积水,卫生间与厨房地漏的排水通畅度。排查过程中必须建立“一户一档”式台账,详细记录积水位置、类型、容量及周边环境,明确责任人和24小时、72小时两档整改时限,通过“销号管理”确保每个风险点都有人管、有人改,从源头切断蚊虫孳生链条。二是落实“翻、填、疏、养、清”五字诀,构建分类处置闭环体系。针对排查出的积水问题,需严格执行分类施策的“五字处置法”:对可移动容器实施“翻”转倒置,如废旧桶盆、轮胎等,从物理层面杜绝再次积水;对闲置坑洼、废弃水塘等采用“填”平处理,使用沙土或硬化材料消除积水隐患;对排水沟、雨水井、地下管网等排水系统强化“疏”通,每周定期清理淤泥杂物,雨后12小时内加派巡查力量,确保排水畅通;对景观湖、喷泉等无法清除的水体推行“养”殖控蚊,投放柳条鱼、鳉鱼等食蚊幼虫的水生生物,形成生态防治屏障;对绿化带杂物、卫生死角等开展彻底“清”理,每周至少一次集中行动,清除枯枝落叶与生活垃圾。通过制度化执行“五字诀”,在蚊媒活跃期(5-10月)实现问题处置“不过夜”,持续压缩蚊虫生存空间。三是建立“查改督”联动机制,强化全流程监督考核。为确保排查与处置工作落地见效,需构建“排查-整改-督查”三位一体监督体系。成立专项督导组,采用“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开展随机抽查,重点核查台账记录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对漏报、瞒报的责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将积水治理成效纳入各部门年度考核,设置“红黑榜”公示制度,对连续三周排名末位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同时畅通师生监督渠道,开通24小时举报热线与线上反馈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积水问题,要求责任部门1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处置、48小时内反馈结果。通过“日常督查+定期考核+群众监督”的组合拳,推动蚊虫防治工作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防控”转变,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二)坚持科学消杀,精准有效降低成蚊活动密度。在做好孳生地清除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开展成蚊消杀,是快速降低蚊媒密度、阻断疾病传播的关键手段。一是精准锁定重点区域与时段,提升消杀靶向性。蚊虫防治需坚持“哪里易滋生就聚焦哪里,何时活跃就紧盯何时”的原则,实现科学精准消杀。重点区域应涵盖成蚊偏好的栖息场所,如校园绿化带底层落叶区、教学楼背阴处灌木丛、地下车库通风口、楼梯间拐角、生活垃圾中转站及露天排水沟等,这些区域需建立“消杀责任清单”,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清理与药物喷洒。同时,严格把握蚊虫活动高峰时段——每日清晨5:00-7:00及傍晚17:00-19:00,此时段消杀作业需全员到岗,采用便携式喷雾器对重点区域进行集中处理。针对夏季暴雨后24小时内的特殊时段,要加派人员对操场积水洼、盆栽托盘等临时孳生地开展突击消杀,通过时空精准匹配,最大限度降低蚊虫密度。二是规范消杀全流程管理,保障作业科学性。消杀工作需严守“安全、高效、规范”准则,构建标准化作业体系。药剂选择必须通过国家卫健委备案,优先采用氯菊酯类等高效低毒杀虫剂,使用前需由专业人员核对药品批号与保质期,按说明书精确配比,杜绝随意增减浓度。作业方式实行“空间+滞留”双重喷洒:对车库、楼梯间等封闭区域采用空间喷雾快速灭杀成蚊,对绿化带、垃圾点等开放区域实施滞留喷洒形成长效药膜。蚊媒高发期(6-9月)需动态调整频次,基础消杀从每周1次增至3-4次,监测发现蚊虫密度超标的区域,立即启动应急消杀,24小时内完成首轮处理。所有操作需同步记录《消杀作业台账》,详细标注用药名称、剂量、作业时长及操作人员资质,实现全流程可追溯。三是建立监测预警与应急联动机制,强化长效保障。将蚊虫密度监测作为消杀工作的“指挥棒”,构建“监测-评估-处置”闭环体系。在校园内设置20个蚊虫密度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每周采集数据,结合气象部门降水预警,提前48小时部署预防性消杀。成立由后勤、校医院、保卫处组成的应急小组,配备备用消杀设备与药品,一旦出现聚集性叮咬事件或疑似病例,1小时内抵达现场开展强化消杀。定期组织消杀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为操作人员配备防护服、护目镜等装备,严格执行用药安全距离规定。每月公示消杀记录与监测数据,接受师生监督,通过“专业消杀+师生监督”的协同模式,确保蚊虫防治工作既专业规范又透明高效,为校园环境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三)坚持监测预警,牢牢掌握疫情防控的主动权。疫情防控不能凭感觉、拍脑袋,必须依靠科学的监测数据作为决策依据。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灵敏、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一要构建常态化监测网络。在园区内科学布设监测点,综合运用布雷图指数法、诱蚊诱卵器法和双层叠帐法等多种技术手段,对蚊幼虫和成蚊密度进行系统、连续的监测。要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支撑。二要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我们要根据监测结果,建立清晰的风险预警和响应标准。将园区划分为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当监测发现布雷图指数(BI)大于5时,必须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加密监测频次,加大干预力度,力争在5天内将BI指数降至5以下。当成蚊密度(双层叠帐法)高于0.9只/(顶·小时)时,同样要启动应急灭蚊,力争在3天内将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以下。三要完善应急处置预案。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特别是针对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专项预案。预案要明确从IV级到I级不同响应等级的触发条件、组织指挥体系、部门职责、处置流程和保障措施。比如,我们可以设定:当园区出现首例散发病例或局部区域BI指数持续高于10,启动IV级响应;当出现小范围聚集性病例(如2-9例)或BI指数持续高于20,启动III级响应。预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疫情,我们能够做到快速响应、科学应对、高效处置。 (四)坚持群防群控,广泛动员师生员工参与防控斗争。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离不开每一位园区成员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一是强化健康宣传教育,筑牢科学防控认知防线。针对基孔肯雅热传播特点,需构建多维度宣传矩阵,实现防治知识全覆盖。校园公众号开设“防蚊抗疫”专栏,每周推送图文解析、短视频教程,内容涵盖病毒传播途径(通过伊蚊叮咬)、典型症状(发热伴皮疹、关节剧痛)及应急处置流程;校园网首页设置防控专题,链接权威疾控指南与本地案例;教学楼、宿舍区宣传栏定期更新海报,用漫画形式演示“积水清除三步骤”“驱蚊产品正确使用法”。每月开展“健康校园大讲堂”,邀请疾控专家现场教学,通过情景模拟演示如何自查阳台花盆、排水沟等易积水区域,指导师生掌握“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就医并向辅导员报告”的规范流程。通过分层分类的宣传教育,让科学防控知识入脑入心,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二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群防群控行动网络。将爱国卫生运动与蚊媒防控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全员参与的防控格局。以班级、宿舍为单位,每周开展“清洁家园”行动,重点清理实验室废液桶、绿化带杂物等蚊虫孳生地,建立“区域到人、责任到岗”的卫生包干制度。学生会牵头成立“防蚊先锋队”,在雨后30分钟内组织志愿者巡查校园,督促各区域及时倾倒积水、更换植物托盘清水。食堂、超市等场所推广使用环保驱蚊灯,在宿舍区设置艾草香囊发放点,引导师生养成“外出穿长袖、傍晚少聚集”的习惯。通过“文明宿舍”“卫生班级”评选活动,将环境整治成效与集体荣誉挂钩,让“人人讲卫生、个个防蚊虫”成为校园新风尚,使每一位师生既是健康的守护者,也是公共卫生安全的建设者。三是健全长效防控机制,提升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建立“预防为主、快速响应”的常态化防控体系,为校园健康保驾护航。后勤部门每月联合疾控中心开展蚊虫密度监测,在教学楼、操场等重点区域设置诱蚊灯,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消杀频次,雨后48小时内完成全校范围药物喷洒。校医院设立基孔肯雅热快速检测点,储备足量抗病毒药物和防护物资,与属地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确保疑似病例得到及时诊治。教务处将防控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课程,研究生院把实验室防蚊规范纳入安全考核内容。建立“日报告、周通报”制度,各院系每日统计师生健康状况,校防控办每周发布疫情风险提示。通过制度建设将防控要求固化为工作常态,筑牢校园公共卫生安全的坚实屏障。 三、强化组织保障,压实各方责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安排部署千万条,最后落地是第一条。再好的方案、再严密的措施,如果执行不到位,都是一纸空文。我们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一)加强统一领导,健全指挥体系。试验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实行集中办公、每日会商、信息日报制度。我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单位、本领域的第一责任人,要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确保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各项指令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到位、执行到位。 (二)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系统谁负责”的原则,将防控任务分解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后勤保障部门要负责公共区域的孳生地清除和环境消杀;学生工作部门、各学院要负责学生宿舍、教学楼的宣传动员和卫生督促;基建部门要负责在建工地的专项整治;园区医院要负责病例监测、报告和健康教育。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更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决不能出现推诿扯皮、各自为战的现象。要加强与属地卫生健康、疾控等专业部门的沟通联动,争取他们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形成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 (三)严格督导检查,强化追责问责。行动胜于言辞。我们将成立专项督导检查组,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园区各个角落,对各单位的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不间断地督查。督查不仅要看台账、听汇报,更要看现场、看实效。对工作落实有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通报表扬;对思想不重视、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因工作失职导致蚊媒密度超标,甚至引发疫情传播风险的,要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绝不姑息迁就。 同志们,当前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这既是一场对我们应急处置能力的考验,也是一场对我们责任担当的检验。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希望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措施,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来,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共同守护好我们美丽、健康、安全的家园!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