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有领导讲话、调研报告、经验材料、会议纪要等主要题材,也有典型事迹、学习心得、工作纪实等辅助题材。无论哪种题材,都有一定的写作模式,免不了涉及老生常谈的内容,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内容赋予新意和个性。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从辅助题材写作中的几个片段,浅谈一点思考和感悟。
: Y4 ^+ ^# ~2 ?2 N+ K" W) h+ D8 j. Z- m0 D$ r& V2 p R* ~
8 l+ [0 I4 f1 t) M2 F
: |1 V9 c& b& h2 Q
( ^& Q: \) v/ y. S4 n/ Z
' r1 j+ j9 s! ?$ c8 U5 W* U& d
& i6 f; @* o# i9 T( M
: k4 i9 k; h& D i0 Z4 @3 W
% p V$ t! \: A3 K5 K
8 f5 z0 ^. [* U2 f( T
通常情况下,辅助题材的写作,存在“一多一少”的现象:“多”,就是共性表述多,张三、李四、王五都这样写,放在哪篇文章中都不算错,但写出来的文章一般化、没有特色; “少”,就是个性化行文少,特色淹没在共性表述中,难以得到充分彰显和展示。形成“一多一少”的原因在于,作者对点上的事把握不准、挖掘不深,对面上的事归纳不够、提炼不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切实重视提炼特色,努力做到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 v2 K+ ~) J8 X4 j- o0 M8 q4 t6 C" V9 Q/ F
& H5 j- q- S2 W" h0 p8 W
5 I3 ^! K' m% \! Z- t- J( K5 l0 X% q
如,撰写典型事迹材料,就需要准确掌握集体典型的特点是什么、个人典型的亮点是什么、传递出的正能量是什么等。一次,笔者受命撰写某部门的典型事迹材料。对于奉献精神,大家谈的大都是经常加班加点,舍小家、顾大家,对亲人心存愧疚等共性的东西。为凸显材料的个性,笔者深入挖掘,捕捉到很多鲜活事例:
9 _. }( @% a* Q) N
" P5 w- R. c* g5 P
. g5 R. B) U" F* j6 Q
0 O" A# S; J0 ^+ m$ U5 |! I有的同志父亲或母亲去世时,还在伏案工作,或者还在回家途中,没有来得及见老人最后一面,深感愧疚和自责;有的同志受伤病困扰,仍然轻伤不下火线,一心扑在工作上;有的年轻同志,恋人父母都不在身边,从筹备婚事到举行婚礼,没有请一天假;有的女同志身怀六甲,反应强烈,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不断在脑海里闪现、过滤、定格,这些都是对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 o! S9 w! v1 k9 g) q
# ?% N% {6 x& f8 o7 c- N# C6 H# F 5 t: K: O6 |2 K* P
$ \, \0 T; [0 B/ P7 z9 F- `我将这些事例提炼成“四个时”:一是奉献精神体现在亲人的生离死别时;二是奉献精神体现在伤病困扰时;三是奉献精神体现在夫妻难聚时;四是奉献精神体现在为人父母时。用奉献精神的主线把特色鲜明的个案事例穿起来,在点缀、过渡、照应中加以升华,回避了老生常谈的表述方式,收到不错的效果。
1 O5 u# A6 r) s# @1 b/ Z, w% v- V" i" \/ U
4 ^3 Z4 Z0 f( _8 S
5 V4 p" {2 n1 m. }4 V% P
/ E0 ?. X1 V5 C# y7 a6 U- Y- I: u; Q: ?) {0 B4 l1 P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公文写作亦是如此。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需要反复比较,把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加以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确保材料反映的内容真实可靠,经得起看、经得起查,更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 h# V( ?) p" ^" `4 `& k1 W8 I5 w: w
& ^4 b) R. J% X& g- L
# H# j6 K+ T0 e; x记得有一次,笔者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交流。在撰写发言稿时,我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写出新意,不能老生常谈。当时正值“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唐山大地震相关资料刚解密。经过对两次大地震国际社会关注情况的比较,我明确了《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看国际社会关注我国程度的演变》的题目,用大量事实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 ?5 v1 T; a6 \" `( _8 n! u
) X0 L& n5 g o( o
6 F6 A, k! q9 y3 z" g% x. R: Q( ^% S% d f5 _4 Z! c
一是从1976年到2008年,相隔30多年的两次大地震有很多相似之处;二是从1976年到2008年,相隔30多年的两次大地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三是从1976年到2008年,相隔30多年的两次大地震昭示着一个重要道理。不可否认,当时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关注程度是不够的,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进行了全方位关注。
, B6 P) V0 T z7 g
, v$ x; Y% [/ c+ } . w H6 f& y( a7 p
s; M& Y0 ^ C% W在行文过程中,我重点从七个方面阐述我国抗震救灾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情况:一是联合国高度关注;二是外国政要真诚慰问;三是国际社会捐款捐物支援;四是国际救援队应邀参与;五是外国医疗队万里驰援;六是国际社会热情迎接灾区少年疗养;七是国际舆论积极评价。
- Y: i1 D" \# ]: z0 A ~% B; Q9 M) O7 |& P3 J t' A
1 ?! _6 C4 Y5 m# }; i; f+ _0 m8 _( f: C% u
. F+ p6 `/ Z( b% Z) s! B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关注、支持、理解、包容和尊重,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力强盛,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具备了这些条件,赢得这些是水到渠成。通过这个切入点,文章用事实诠释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较好地回避了空对空的议论和似曾相识的老生常谈。
; O7 z( M8 |1 I1 t
! U$ E0 f- H% V/ W
6 A9 C; C4 b- I0 r. @
2 p1 \8 z! |& q' v) R, g% d2 N ' p( ]0 S1 t8 k: Y1 u) |# A& q% {
' B; y; @4 P6 @/ v0 W2 N% @有相隔的山,就有相通的流。就公文写作和新闻写作而言,虽然两者在文章架构、行文风格上各有不同,但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体验生活,深度融入受访对象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与他们分享“阳光”、分担“风雨”是共性要求,也能更接地气。这样可以从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喜怒哀乐中捕捉到闪光点和有价值的素材,对回避老生常谈、写出鲜活文章大有裨益,与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然后再跑到基层找例子相比,其效果大相径庭。 ' x7 L4 M, m4 ~# F) |- N
1 n. B- k( m& Q9 O6 W
: w0 \6 A5 H# x* f2 H+ x1 P8 [
- X$ x2 ~* k4 ^, \% z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时,我还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受命采写空降兵徒步方队阅兵纪实稿件。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深入方队营区驻地、转场阅兵村采访,目睹和感受了队员们的训练生活,特别是他们超越生理极限的摔打和磨炼,从中捕捉到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一幅幅震撼的场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 d; ~4 P% L, Q1 d7 ^
! a$ F9 g/ p' k" W8 Q; X ; |+ } ^; r, B+ ~
% c$ _ i( ~( K3 e% j+ R9 l" D在营区驻地,他们冬练三九,手冻裂了、脸冻伤了、耳朵冻坏了、脚磨破了,仍然以昂扬的斗志投入训练;在阅兵村,他们夏练三伏,挥汗如雨,在烈日炙烤的机场跑道上抒写新一代空降兵的风采;在举世瞩目的阅兵式上,他们和其他方队一道,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展示了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风采。
0 p. G/ `1 n1 M+ U; `' B' K5 v% i
! s b- }: I O9 I( O! U V( r9 `
/ R: h5 k! N5 a9 t3 a
掌握了这些鲜活的事例,我很快形成了《英雄旗帜添新采》的稿件,从“汗辉映的风采、泪透视的风采、情铸就的风采、血凝聚的风采”四个方面进行了刻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K' c, M7 c' Q$ I% g9 j5 O
! G0 K" D. n, Z! y; s
& Z" G) A2 o1 [+ Z" I+ T" |; e7 R+ p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16年第3期。作者:李德华)
+ p s" ?" C* q" {$ {3 o" P% C$ [. t
, x @5 }. t/ U7 V6 ^1 f9 c2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