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 1950年7月生于上海。 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1985年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研究工作。现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共第十六、十七、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多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奖项。现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d$ I) E, ~- S
* W; A, M; Y6 {/ E2 Z$ a. V9 g% Z s 粮食不安全,城镇化就难推进 ——陈锡文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浦讲坛”上的演讲 2 v p6 x5 R( a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也是带动内需增长最强有力的引擎。而我们党也早就明确,“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个最强大的动力,能不能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结合得好?如果结合得好,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我们最终实现中国梦的这个伟大愿景,都可能事半功倍,做得顺风顺水;但如果处理得不好,也会带来很多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现代化的全局。所以如何处理好城镇化中的“三农”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非常现实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 t* ~ q8 e; @, L+ C: T4 Y, ^1 p) Y0 @$ Q" h3 R/ W( I* ^
今年全国两会闭幕之后,刚刚当选为总理的李克强同志在记者会上就非常明确地提出,当前非常重要的是必须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最重要的三个原则,就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保住耕地的红线、必须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保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d8 \ }, F8 R; e# G
- z7 A6 G2 g1 }' G& |
这“三保”应该说是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一个基本准则。把问题聚焦在三个字上,一个就是“粮”,推进城镇化粮食安全有没有保障。第二个就是“地”,城镇化不可能不占地,但你要保证粮食供给,又要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其中不可能没有矛盾。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才能使得我们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有利于国家长远的发展,有利于子孙后代。第三个就是“人”,就是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障农民的权益,包括财产权益、民主权利,也包括迁徙的权利和选择继续做农民的权利。今天我先讲讲粮食的问题。
% q+ U' h4 [# v9 b; L' T+ h2 z; B+ F( L1 x, l' C+ g
为何一面增产一面进口
# D/ v, J! P, B V1 Y
* o" X. `0 p/ F) n+ b( ^9 s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上了新台阶。粮食连续9年增产,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没有过。但是问题也非常突出:农业发展虽快,但仍然赶不上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速度8 P" M) g3 ]% c# [0 \1 x
& R E" r* A* U% y2 ^+ b% f, x$ G3 i/ [2 n! H- {* {. L
: c) Y# G D. V3 x. U! ?! M3 v 粮食问题对城镇化关系重大。上了点年纪的同志一定都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经历过了两次逆城镇化的现象。
$ z) ]1 F5 A; q }& S5 H, q8 x
5 u! [8 O# x b% ]6 y/ Z 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凋敝,农业衰弱,整个国家粮食供不应求。所以,从1960年开始,中央下了决心,把1958年以后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居民下放到农村去。这些人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了,但是城市里粮食和其他的食品供应不上,不得不实行企业关停并转。与此同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人员精简,共下放了2000万人。! s5 H" V0 i" Q/ P# ~
9 _8 O& s9 i4 E& w. v2 P8 s
第二件事情,有些同志可能还经历过,我自己也经历过,就是“文化大革命”中期的上山下乡。1968年夏天开始,各大中城市陆续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了1968年年底,毛主席又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认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前前后后大概经历了七八年。据不完全统计,有城镇户口的下乡知青大概是1400万人。如果加上很多在镇上或县城里读中学的回乡知青,合在一起大概是4000万人。毛主席说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个确实很有必要。但是我自己是1968年9月份下的乡,待了没多久就听到贫下中农讲,什么来接受我们的再教育,关键是城里养不活你们了,到农村不就是来抢工分、抢口粮的嘛!所以说,“文革”中后期那段时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经济上的原因,根本的还是粮食供求问题。7 I' l" q" n2 i' s, _, m
; k' N4 a* N4 ?: z/ R 因此,城镇化今后能不能顺利地推进,和整个粮食与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关系非常密切。当然,从现在的情况看,我们都不希望,在相当程度上也不可能再发生这样的逆城镇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前面道路上的风险是存在的。
/ s. T# S/ Y" {0 u, G9 u" n" G
7 V( Q: ]3 C6 n* Y5 h$ p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确实上了新台阶。别的不说,粮食连续9年增产,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没有过。按年度的产量算,2003年我们的粮食产量是8614亿斤,去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1790亿斤。经过9年的努力,年产量提高了3176亿斤,平均每年年产量提高350多亿斤。这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4 w4 f; |) Z7 I# h0 n
8 N' D& V7 S, G# G 但是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方面粮食在不断增产,另一方面粮食跟其他重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个情况是不是表明粮食的数量不准?这个问题当然可以再去探讨、再去研究。但总的来看,一个基本事实就是,9年来粮食的价格基本是稳定的,而且粮食价格提高的主导因素是政府为了保障农民的收入。从2008年以来,每年都适度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通过托底的价格把市场价格稳步提高。所以,从粮食市场供应和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来看,我觉得这9年的粮食产量基本是符合实际的。! r k& ]) {- Z; i$ r( F. r
7 i5 O+ V( M9 }, O
但为什么会出现一面增产一面却大量进口?去年我们很多农产品的进口创了历史记录,国内的粮食总产量也创历史记录,但是进口的农产品不仅数量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多。去年粮、棉、油、糖、肉、奶这六大农产品没有一样不进口。我刚才说到要有危机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农业形势这么好的情况下,一个农业大国,粮、棉、油、糖、肉、奶这六大基本农产品还都需要进口。这说明我们的农业发展虽快,但仍然赶不上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速度。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9 H+ `: {+ v4 B/ f8 s
( y- ?* D7 t$ n9 U 一是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消费的数量、质量、品种要求都越来越高。看起来似乎口粮的消费在减少,但是需要由粮食转化或者需要占用粮田来生产其他农产品的这部分比重越来越大。我们日常消费的农产品中,1斤牛肉需要8到10斤粮食,1斤猪肉大概需要4斤粮食,1斤禽肉大概需要2斤半粮食,1斤禽蛋需要2斤粮食。所以,口粮消费减少,并不见得表明整个粮食需求在减少。
* \6 @& u5 j" q' M5 D' P
$ W2 g3 ]: Z) W 第二大因素,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化工产品、能源产品,越来越多地使用粮食作为原料。这个需求也是以前所没有的。) e ?. L& p8 Q
- f) a% ]! H+ `' } 第三大新增的需求,就是大量的农民进入城镇之后,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g( N" `/ T7 t' X$ M6 O/ Y, D
: n. Y, |& p( i; e) ?5 r 因此,我们原来对于粮食产需之间的供求关系判断是:一年大概增加700万左右的人口,所以一年大概增加80亿—100亿斤的粮食消费基本就够了。但现在为什么增加350多亿斤的粮食供给还不够,还需要进口?就是因为产生了新的需求因素。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以前没有经历过的,需要深入地去调查研究、分析它的规律。
% D) N, d9 S# x, j S- ]1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