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下午,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与大家继续分享《论语问答录》第七章,几位铁杆秘书展开了热烈、具体、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老猫继续为大家当好秘书、做好记录整理,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秘书朋友参与学习、交流。群聊实录如下:* s( v4 F& j; L+ O
! Z; e& e( s3 P! D; u3 q
. o5 N& `" | Q: C' I贾陆英:
! m$ Y) S. M" C/ |/ y a* }
! Z. s9 @- m a- c各位亲们,咱们学习探讨《论语》学而篇第七章吧。
# d/ @. R: ^0 ]9 Y. J; k2 t& o8 c z6 u! k, V6 G0 X4 F6 A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V; C4 W4 @! |$ D/ v* Z
; T, [6 a6 e5 u7 ? H/ h ? 子夏:孔子晚年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字指德才兼备的人。易色:易指轻视,易色即不重容貌。致其身:致,尽的意思。把生命奉献给国君。( S- v& c) e( k' W
( d/ U6 M" O0 Z t2 Y- _
子夏说:"一个人,对待妻子,能重品德而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事国君,能豁出生命;与朋友相交,说话诚实可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问,我一定说他是已经有学问了。"
2 { ?5 y4 u7 s$ v3 t, p* ~5 G6 ?2 d
0 b3 ]8 |/ e" r, R; \3 Y问:“贤贤易色”是何意?
6 C0 O% \1 J( f |- {, J! g/ i5 e" ?6 s0 k$ [0 @0 o
答:古往今来,有人就此句解释此句,有多种说法,如“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要像好色一样好德”、“看到有贤德的人肃然起敬改变态度”,等等。许多学者则从本章通篇着眼,认为子夏的话,第一句指夫妇、第二句指父子、第三句指君臣、第四句指朋友。此四伦,乃是人生最基本的人事关系。“贤贤易色”放在第一句,是因为古人把夫妇关系视为“人伦之始”、“王化之基”。据此,杨伯峻先生把“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我认为比较贴切。
& j7 |/ ^0 y) b# G! J* P6 P
1 l; \1 G5 S% {" q问:怎样理解“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p' P- `. ?# z6 t M
( c) P1 U/ C7 p' o答:人伦是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本章所指夫妇、父子、君臣、朋友,是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四种基本关系。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进一步把人伦关系规范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儒家关于人与人之间五种基本关系的论述具有普遍意义,从古至今,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是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大体上说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了,而被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替代了。儒家讲人品,讲德行,主要就是看你能不能遵循这“五伦”的规范。正因为如此,子夏才肯定地说:能够依照人伦处理好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关系的人,虽然他自谦地说自己没有学问,我一定说他是有学问的。子夏的话,充分反映出孔子教人重在德行的特点。儒家所谓之学问,从根本上说,是指人之所以为人、人应该怎样为人的道理。读此章,还应把《论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这样才会看到,孔子教人,不但重德行,而且重学文。一个人,如果忽略对经典文献的学习,也会陷入另一种片面性。9 P5 G; x# h; C# P- U4 o+ D; ?
8 S* a5 ?/ k. ?$ [2 h
好風如水:
% c1 W; R3 s- X( h! D' Y7 [" O
9 n' D) B% t$ ?' F子夏的话,第一句指夫妇、第二句指父子、第三句指君臣、第四句指朋友。此四伦,乃是人生最基本的人事关。为什么子夏要这么排列四种关系呢,顺序很有意思啊,或者说顺序让人搞不懂,不知道是什么逻辑2 N9 v) J9 \/ G
6 V7 o3 f& J$ V1 m$ y. I
贾陆英:
2 `3 k6 b2 x7 c* J8 }7 I% d$ P- U: W" \2 A* Q
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夫妇是人伦之始,没有夫妇,便没有父子、君臣、朋友,故而放在第一位。儒家讲道德学问,是从家庭开始的,父子关系是家庭的轴心,故而放在第二。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君臣,然后是朋友,故而分列三、四位。上述为先秦儒家的思想,与大一统之后的汉儒的思想有所差别。# u& I6 s! {- a0 d* f
$ `3 e! T* V/ D8 v好風如水:4 W7 o+ w5 r u" g. H8 M
+ u9 {* e9 p8 I. x# h @4 l
我个人看法哈,像老师说的,夫妇是基础,父子、君臣不可分割,家国同构嘛,这些最重要的都说完了,还有人际关系朋友可谈,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圈就这样了,这些方面都做得好,那是学习典范
& C& r$ }: i( P
* f* Y# H0 E! o! I) G无心随风:
" |" y8 w7 y' A% J$ v+ V5 r3 f$ K6 ~; V0 o2 @4 p, N) J4 a# c* W
孔子贤贤易色的观念倒很前卫,自古多少英雄豪杰倒在了女人的漂亮皮囊下。众生平等!支持“顺序不是绝对的”,不重形式重内涵,什么是夫妇有别?
# k5 e# ^- n: H5 `# R$ p U, Y7 T! H# i/ c7 q+ X
贾陆英:
2 }0 |6 b0 p( G) O- ] C
2 c9 _' E0 a0 R0 v4 \4 R* n+ c6 q顺序不是绝对的,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看具体的语境,看论述问题的角度。三纲是汉儒董仲舒提出的,离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近400年了。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进一步把人伦关系规范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这也是一种顺序。不要过分纠缠顺序,我们讨论中已经看到三种顺序。不重形式重内涵——说得好。& T! T9 U* b, K
; g: @+ _: D1 ~6 _4 k& x5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