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文秘、宣传等工作人员迫切需要一个能够高效、便捷地补充新的应用写作知识的“课堂”,以不断增强自身的应用写作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人才竞争的新形势。为此,本刊新辟专栏“写作课堂”,将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现代应用文写作中的一些“疑难杂症”,旨在帮助人们在繁忙、紧张的现代生活中足不出户便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应用写作水平。
% H+ O) c- Y9 o3 `8 c" Y/ Q- _4 p
% l# z8 o2 @( a9 z 问:接受起草讲话文稿的任务后,正式动笔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5 U4 f) ~) l- f& L& S% Y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确实,起草讲话文稿,特别是比较重要的文稿,并不是接受任务后马上提笔成章,而是要有一个苦心酝酿、精心准备的过程。不然,难有较高的成功率。至于具体的准备工作,我体会大致有四项:; e0 w2 G9 E5 d# }- @$ Z G' D
2 F) A/ a! i) G! g- x6 Y 第一项是研究领导意图
# F% z% P1 D: y$ j+ o# L5 i9 c1 w1 ]: X4 q9 q* C1 M) a3 s
起草讲话文稿与写作一般文章不同。写作一般文章是反映自己的思想、意见,是一种自主行为,文章的首要评判者是作者自己,只要自己满意就可以定稿,而起草讲话文稿则是为讲话的领导者拟言,是一种被动行为,文章的首要评判者是讲话人,只有讲话人满意,才能定稿。而要达到讲话人的意图。这是起草讲话文稿的前提。
' O5 f& S% |7 f$ w' F6 f* R: i- ~1 _0 D2 ~& b) O* O
研究和把握领导意图,大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讲话的背景,即讲话的由来与环境。如果是会议讲话,就要弄清会议的来龙去脉、内容、目的以及程序等等。二是领导的整体工作思路及其基本的思想和意见。三是讲话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四是讲话人对行文的具体要求。把握了这些内容,起草文稿就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9 a' x! C! \; M8 I# @* _$ v: F* ^4 t6 A% ?+ p D+ o2 W- X; Z1 R
那么,如何研究和把握领导意图呢?一是从领导的日常言行去体会。在与领导同志的日常接触中,对领导阐发过的议论、观点、主张,注意积累和思考,努力把握其思想脉络。二是积极参加有关活动。领导讲话并不单是某个领导个人的事情,而是代表了一个领导集体的意志,往往要经过集体研究和讨论。对于这些活动,撰稿人要积极参加,从中去体会领导的意图。三是认真揣摩领导的授意。讲稿写作之前,领导同志一般要作些交待,有的交待得比较具体,有的交待得比较原则。不论如何,对领导的授意都要反复琢磨,认真领会,力求吃透。这是领导意图反映最明确的形式,也是研究和把握领导意图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L" }% j7 A0 M9 G
9 r8 l9 E9 `3 A! X4 {* y+ ^% R
第二项是吃透上级精神
! N0 B( d% _' L* ?& ~. J- s2 f" L5 [) F
大至一个地区,小至一个部门和单位,任何工作都必须接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所以,吃透上级精神是起草讲话文稿的重要依据。
/ S" i( `6 d" C: P) F- V& P. |8 {5 @. S3 D5 H# S+ h5 P
吃透上级精神,一般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认真学习、把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二是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三是认真熟悉、掌握上级有关工作的规划、计划。四是认真学习、理解上级有关的会议与文件精神。' k' N' B1 O6 u/ D& y- Z$ y
/ \1 m6 Y6 W1 ]6 m 当然,吃透上级精神,不能只*临时抱佛脚。平时就要多多留意,处处用心,不断学习,日积月累,写作前还要集中学习。这样,才可能对上级精神理解得透彻,把握得准确,运用得精熟。$ C! E8 G! j, ^0 _ n
! l2 U( p2 U$ @% u" ~& d' U R
第三项是搜集材料7 x9 t x7 C. @! r
( |+ S# o9 L7 ^1 Q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里所说的客观事物,就是写作领导讲话稿的材料。大量地搜集和占有材料,是写好讲话稿的基础。. D& |1 X* Y6 B' @ r& \
8 F/ r( v/ i) k9 q 搜集材料要力求“多、全、准、新、深”。
3 o$ O n0 t% y; G z% `4 z- K5 z" K B- o$ P! Y! j' E% X* V
所谓“多”,就是饱阅沃看,广取博收。因为占有的材料越多,作者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看得就越准,就越容易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语言;占有的材料越多,就越便于在同类材料中择优选佳,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 [ Z8 o: y' D& V$ a7 v9 P1 E9 p2 b+ d4 U
所谓“全”,就是充分考虑写作的各种需要,全面搜集与写作相关的各个类别、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材料,做到客观材料与主观材料兼顾、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兼顾、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兼顾、内部材料与外部材料兼顾、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兼顾、典型材料与面上材料兼顾、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兼顾、例证材料与数字材料兼顾,以便从事实的全部总合中恰当地把握事物,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中准确地认识事物,从各种材料的相互参照和印证中深刻地说明事物。
8 }# [. X/ N* f" f% T: o
* q1 Q5 e1 A7 ^ 所谓“准”,就是搜集的材料要准确无误。这是材料的生命与力量所在。为此,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材料来源必须可*,不能道听途说;第二,材料核实必须详细清楚,不能模棱两可;第三,要注意材料的消化,只有真正消化了的材料,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从而有助于辨别真伪,剔除虚假。
0 [) C, [+ @0 y
: t. X0 C- J* J3 \; ^ 所谓“新”,就是尽量多搜集一些新鲜的材料。新鲜的材料可以给人以新的启示、新的思想、新的语言;而新鲜材料的恰当运用,又可以使听众和读者耳目一新,从而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新鲜材料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别人尚未发现的;二是别人尚未使用的;三是别人使用不充分的。为了获取这样的材料,就要做到三点:第一,搜集范围要广泛,尽可能踏入老秘网等别人未涉及的领域;第二,搜集工作要深入,努力开掘别人未曾开掘的新层次;第三,搜集工作要精细,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不要轻易放过。
: n2 J/ [! d9 D' f3 F* V) c U/ `) K S. N1 _. S
所谓“深”,就是要尽量搜集一些典型材料。只有典型材料,才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最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和影响,从而最生动、最活泼,也最具有说服人和感染人的力量。
3 O% ^) C6 E2 C I
0 m2 V7 q+ _4 H" x* x @+ g+ K 至于搜集材料的具体方法,可以说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当面调查、文字调查和阅读收听。
! P, \' l1 J6 m5 u7 a5 j$ h3 H: }+ V
* s! p3 a N( Y9 j" a; X# K 当面调查是获取真实、生动、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可*的途径。具体方法有五种:一是直接观察。就是凭借自己的感官,获取有关的感性材料。二是口头询问。即通过面对面地个别交谈来了解某些情况。三是听取汇报。四是座谈讨论。五是参与活动。即通过参加有关的会议或其他活动,来搜集了解有关情况。: G& ^# @ e, `( ]1 C' E. i' m
g6 k8 }7 W" X8 A) U/ K 文字调查的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问卷。就是列出一定的调查题目,印发给一定范围的干部群众,请他们回答。二是统计。就是把调查项目制成表格,分发给调查对象,请他们按表填写有关数字。三是查阅与调查内容相关的各类文字材料,从中获取有关情况。
( i7 x: U. `- }5 J* z+ {0 y6 f5 @4 o) Z( N& ?' S
阅读收听就是通过阅读书刊、报纸、文件,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途径搜集材料。 o, a2 Y$ f: L# T
4 P; p% @9 v2 W$ Z: ]/ S
第四项是构思; L7 ^6 p# |8 c* x7 [) K
n' p- z8 r# K) m(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