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 i7 T# T- l7 U 总之,程谟翠的宣传,之所以能得到较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尽管我在采访中走了弯路,但是,我所写的稿子,最终还是建立在细致采访、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 J! j$ [$ n( ]
) I, W2 R* T$ V5 M; Z 我第二点体会是:挖掘要深 ! U0 m) Z; ~6 i6 ] : y0 c9 A4 l6 Z4 K 主题是一篇稿子的“灵魂”。一篇稿子,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挖掘的是否深刻。在这里,就如何深刻挖掘主题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点滴体会。2 m! b( F/ g- ^$ d. i
& z- U5 }3 h* t. Z3 ^. v% t# \ 深刻挖掘主题的重要性,我在有关材料上学习过,真正尝到挖掘主题的甜头,还得从采写的几篇稿件谈起。某年我老秘网县召开了表彰致富农民的大会。开始,我准备在这次会议进行采访,写几个反映农民如何致富的稿子。还没动手采访,我就听见省广播电台播出我老秘网市一个县召开这种会议的录音报道。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单纯去写社员如何致富的稿子,恐怕很难见报。最后,我被逼上梁山,下决心在细致采访的基础上,写出立意较深的稿子来。我采访的第一个对像是山西头公社南留村农民孙洪国,孙洪国过去参过军,当过村干部,在农村属于小能人。他过去就愿捣鼓小买卖,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红火。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四清运动中被清过查,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革过命,碰上一打三反,他还被罚过款,游过街。一九八二年,全县开始推行统、专、包生产责任制,大队的副业项目在年初就开始投标叫行。他狠狠心承包了大队的纸袋厂。他对全家人说:“咱先干一年,打个兔子在腰别着再说。”这一年,他带领全家拚死拚活地干,年底纯收入(除去上交大队的)一万一千多元。结收后,他把老婆孩子召集起来,握着手中的存单和票子,郑重其事地宣布了一条家庭纪律:“咱家挣了多少,谁也不准向外露底,谁舌头长(向外人说了),到头来挂牌子游大街我拉他陪着!”过了不多日子,县上通知要求,各社队统计收入超千元的社员户。大队问他挣了多少钱,开始他支支吾吾地说没挣,后来觉得这样说别人不信,壮了壮胆说:“顶多能有一千块!”数字上报到公社,公社有人了解他的一些底细,说:根据他一年的生产情况,他说啥也掉不下一万块。公社派人来调查,孙洪国怕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开始说三千,后来咬了咬牙又说挣了六千。这件事反映到县上,原县多办副主任亲自赶到南留大队,用“北京吉普”把孙洪国接到公社,中午留他在公社吃了饭,反复向他宣传党的政策,告诉他劳动致富光荣,政策不会变等等。孙洪国吃了定心丸,这才露了实底。我在采访他时,他还问我“政策真的不会变吗?”他还从内衣衣袋里掏出一张纸,说:“私凭文书官凭印,这是我年前跟大队定的合同,将来不怕他翻脸。”我又连续采访了三个一年全家收入超万元的社员,大家都和孙洪国一样,都怕政策多变。一个社员还告诉我:“真变我也不怕,我挣的钱都借给别人了,将来抄家还有说情的。”合上采访本之后,我就想开了:群众富裕之后,还担心政策多变,如果能通过孙洪国这个典型,让群众相信党的富民政策不会变,使他们放开手脚大胆致富。这样,稿子不就有新意了吗?因此,尽管孙洪国在纸袋厂的生产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材料,我还是丢开不写,重点写了他致富之后,怕露富到敢露富这样一个过程,题目就叫“露富记”。稿子发出之后,我又继续深入采访,接着又写出反映社员在靠勤劳致富之后,不忘国家,不忘集体的稿子,题为“万元户的风格”。在这次会议上,我先后采写了“包为媒”、“致富户的心事”等五篇稿件,都在《烟台日报》、《大众日报》和老秘网省广播电台发表或广播了。其中有三篇,报社还加了编者按。事后,我冷静下来一想,这些稿子的命中率为什么高呢?原因之一,就是我对稿件的主题挖掘较深,使稿件富有新意。我尝到甜头之后,在稿件主题的挖掘上,格外舍得下功夫,力求在“深”字上做文章。 ) J+ U9 P1 y2 x , A0 D/ s* v' r f* y; ]5 O' P; P 当然,深挖主题,绝对不是脱离事实去强拉硬凑。好的“主题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它必须是从事实中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