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v4 Y2 B) b1 e& f8 \9 i% K 从古至今,人们崇德、尚德;歌德、颂德。有德之人,逝亦有光;无德之人,活亦无荣。有德之人,才盛谓神;无德之人,才冒谓妖。有德之人,无言有传;无德之人,有言难传。一句话,有德,能穿越时空;无德,则寸步难行。5 U7 c9 [# F% k7 H- d& M" d
(二)
" b/ K/ O- F% I5 k" O 有德即有众。人皆向往快乐。有德者,往往能给人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常常产生于有德者的善心。这种善心,往往表现在:对人,常施以宽;对下,常施以简。宽,能让人舒心;简,能让人称心。有了舒心与称心,喜心便不请自到,近悦远来的现象便会越积越大、越垒越高、越传越远。; [$ l; j1 ?7 `) S1 B/ K, U. Q
(三)
9 |6 e4 y7 a6 ^/ z# I7 { G) i 有德即有功。功,从来成于众。一个人即便浑身是铁,实在也打不出几个钉!离开众人之力,杜绝众人之智,不可能立大功,更难论成大业。即便是纯粹的个人劳动,也需要有人帮、有人助。否则,连吃饭、喝水,查资料上网等都会成问题,更遑论有功可立,有业可成。
; @+ M" U z- ?/ F (四)
* ~) t& |: |( r z( \) a9 t1 [. ~ 德即有言。人在生活中,不能不开口。开口并非只会吃饭、喝水,还会说话、聊天。话从心中流,自有妙言溅;聊自情感出,自有哲理闪。即便是学历不高的人,亦如是。譬如雷锋,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生前的发言、与人的谈话、留下的日记,是何等的富有哲理,是多么的精彩绝伦。即便在50年后的今天读之,仍觉“春天般的温暖”;即便在他离开50年后的今天品之,仍觉“夏天般的炎热”。
+ ?5 E% k+ D! b0 v7 f k' N (五); q8 W5 y3 N& `+ \
有德不纵欲。世人皆有欲。有德者能控欲。欲多有害。欲满有灾。毕竟,欲多者,得了山,又想天;欲满者,做了官,想成仙。常言道:欲壑难填;常识说:欲望无边。然而,欲也有两面性。控之,会以心换心,携手共进;纵之,会变虎成狼,伤人害己。生活就是这样:控之者,德显;纵之者,身亡。& L' |* `/ F4 Y
(六)8 L! m# c% j, F2 s4 ]
有德惜细行。行有巨细。巨由细成。细可变巨。细可毁巨。有德者,惜细行:常从细微处做起,点点滴滴不放过。有德者,重细行:常由微细处察起,分分秒秒不懈怠。为的是,滴水穿石,由微见著;怕的是,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 H# v3 w, L8 Z1 v (七)( O4 {; u! b! j2 m# J: z5 l
有德重复恒。德之本,在复。这种复,如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德之固,在恒。这种恒,不在“一阵子”做好事,而在“一辈子”做善事;不在一年不做坏事,而在年年都是如此。毕竟,物有恒姿,思无定检。只有“底色”长久不变,“本色”始终不改,才能动之如初,似长江而常流;静之如始,如泰山而恒立。
" ^& i9 b2 K2 Y* Y# ?2 d (八)7 @, S- h2 a: E) Y: R1 F
有德多恭人。恭人是维德之基。恭人是持德之表。恭人非见面拍肩,而是心存善意,和气待人:决不责人所不及,亦不强人所不能,更不苦人所不好。恭人非见面点头,而是心怀诚意,宽厚待人:有成绩时,归众人,归组织,推“美”而去;有失误时,多担当,多揽过,“引过”而来。这种恭人,让人得到的是温暖,感到的是快意;这种恭人,使人振奋的是精神,内生的是动力。
) j2 s8 I6 U$ G; i+ z (九)$ U5 {5 @* V0 }5 }0 O6 ?8 Y
有德常修己。德,不是用来修人的,而是用来修己的;不是用来导人的,而是用来导己的。德以修己在修身。如焦裕禄,每晚躺在床上,都要“过电影”:把一天所做的事情虑一虑、过一过,看看哪些事做得好,好在哪里?想想哪些事做得不足,不足在何处?思思哪些事做错了,错在哪儿?从而坚定对的,弥补缺的,改正错的。! F" X1 Q0 ]! Z3 L, S
(十)
& s9 J: a' S. L# C+ m 有德终生学。好的德行天上掉不来,父母生不来,别人贴不上,全靠自己后天学。毕竟,“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汉书?董仲舒传》)这种学,始于小,终于老,是一辈子的事儿。这种学,犹如吃饭,一天不吃心发慌,三天不吃脑发胀,一周不吃阎王抢。只有天天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只有终生学习,才能终生德昌。
. a4 T; a2 r- z2 j 《晋书?文苑列传》中讲:“玉生虽丽,光不逾把。徳积虽微,道映天下”。这是实话。这是至理。实践告诉我们,有德不分大小,其体都在闪光。只要见善称之恐不及,见不善斥之恐不尽,无论是何人,都会成为一个有德、有益之人。作者:张保振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