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0 N. B2 `. f0 @) Z9 C 剖析“两张皮”调研的原因,其根本所在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讲真话、不写真情。2 `3 u8 T$ {& g/ `- l' e
( t' m' f6 K) I0 s 一是为了验证领导机关已有的结论或满足上级领导的某项需求而搞的调研。不是带着问题而是带着结果调研,结论不是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而是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前。调研不过是到基层寻找能够验证结论的具体事例。即便发现原先的结论错了,宁可另找“事实”,也不愿改变结论。调研的目的是为某些领导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提供佐证。群众讽刺为:尚未出门论已结,调研只是做样子。这可谓“求证”型调研。 6 Q" \5 g: b! G3 }, Y) S" n2 x {* N
二是调研之前先定好调儿,只唱赞歌,不挑毛病。有夸大成绩之心,无研究问题之意,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避而不谈,将存在的矛盾一笔带过。把并不突出的成绩尽可能拔高、美化、放大。谈成绩“一江春水向东流”,谈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可谓“歌德”型调研。* p; I9 h8 t" r- @" W: T, ?
) z% W9 Z2 P3 ^0 W
三是借调研之机扩大自己的影响,树立个人的形象,以便为今后得到升迁的机会奠定基础。对于基层某些立足本地实际、颇有创新意义或产生良好社会反响的做法,想方设法搞成果“嫁接”,甚至“摘桃子”。这可谓“揽功”型调研。# ^$ s/ [2 \- S' g! c
# t; X5 }2 D; ]
四是把调研当作游乐享受的机会,以致吃好、喝好、玩好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为了让下面接待好,提前做好安排成了必不可少的惯例。致使一些基层干部形成了这样的“潜意识”:接待好就是工作好,接待好就能获得上级领导的好评价。这样一来,接待成为调研中压倒一切的环节也就不奇怪了。这可谓“娱乐”型调研。5 d# K) U' E" X9 `/ y* Z V
; ?% U( G& r& j: A6 t5 g
五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注重听汇报,满足看材料”。回机关后笔下生花,闭门造车,应付了事。这可谓“观花”式调研。 ! k9 h5 o2 |3 N' E$ r " I' X1 a- h/ a1 K- l 六是造声势重宣传。不论是进工厂、下农村,还是到学校、进商场,都是记者如影随形;无论是与农民、企业主交谈,还是与贫困户、下岗工人讨论,都要有话筒和镜头对着。在很多时候,宣传领导搞调研的分量比领导搞调研本身要重得多。把“谁”来调研和要调研“什么”本末倒置。这可谓“抢镜”型调研。三 : ~4 u( k: J- |) u; q1 ]% m. J1 {1 u: p8 |" B# Z2 ~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七十年前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著名观点。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有两条:一是了解情况,二是制定政策。前者就是调查研究,后者就是解决问题。前者是前提、基础,后者是目的、归宿。如果不做调查研究,便无从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这种调查研究则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 p& I; l' A8 g j3 M+ n6 D! S
8 V# a1 u7 Y2 L. s) r! M 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说到底是了解群众所关、所盼、所需的发展和民生难题,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出正确的决策。愿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我党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找回调研的“真味儿”,一要动真情,二要听真话,三要解真难。让调查研究结出硕果,力求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幸福。文/杜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