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不敏,只能在不大不小的机关里搞文字材料,且工作不突出,唯有腰间盘突出,但不管怎么说,心得体会还是积累了不少,现写出来,以供参考,或者批判。
! f0 M* ^* |9 Z+ s; R- [% Z) J; J) j" d# c9 Y- Z. a
一、给领导写材料& ~( r# N* X, F! p [, t9 E5 g
/ A1 b# s; h* v2 C( P0 o 领导的官越大,要的材料层次就越高。像我等小人物,平时学习不够、阅历不够,眼界不广、高度不行,从领导的那个层次写东西,真好比站在山脚下,却在搞“登高作赋”,勉为其难了。 0 a, @: @) B; ^ h# x3 T# [
+ }" |! M8 E, N5 @1 `' } j但一般来说,工作上的指示要求和应时应景的讲话,相对好写些。一是有老路可循;二是自己也有些感性认识;三是这类东西不能太虚,除了一些套话外,主要内容还是实在具体些。6 N0 P! }- f) s# ^, G
^/ [; E6 H4 z" P
而要写领导的理论文章,就要多费一番气力。各级领导每年都要搞些理论研究,都要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作些思考,形成观点,作出阐述,并述诸文字。但是这些工作,领导一般只是定个方向,或者划个范围,或者什么都不做,具体的工作,一级一级往下摊派,就到了我们手里。于是我们寻章摘句、旁征博引、铺张扬厉,敷衍成文。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哲学,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只要站在马列主义哲学的立场上,遵循马列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有些东西我们不懂,但是我们写出来的东西还是脉络清楚、句子通顺,甚至有时文采斐然。
4 q+ p. B- u! U, W: X6 V% M
# a/ u! q! V2 w 别看现在的很多领导,连几十个字的祝酒词都要别人事先准备好,但他们对材料的优劣还是有眼光的,因为他们看得多了。领导只要对材料提出意见,基本上都是中肯的,除非他实在没水平。材料呈上去,领导批道“太散”,或者批道“此处没说透”,或者批道“此处不妥,要改”,就不要问为什么了,赶紧改吧。一篇稿子不能让领导老改,往返两三次就够了,既显了领导的水平,也显了写材料人的水平。若是被领导打回来次数多了,这就吃力不讨好了。
' O" A4 K: a4 d2 z
& y/ c( s1 h. a 有的领导对材料要求不高,材料只要讲出那个意思,就可以了。遇到这样的领导,我们的工作相对轻松很多。曾有一个领导,对材料不光是要求不高,而是极度轻视。凡是讲话材料,一般只管长不长,只要不长,他就满意。到他发言时,或者照本宣科,或者干脆甩开材料,临场发挥。反正只要不离题,不说错,讲好讲不好都那么回事,态度和意思表达到就行。且不论其它方面,就这一点上,我们也深觉这样的领导蛮是不错。但是也不能老遇到这样的领导,否则我们的工作价值如何体现?
6 z: ]; v0 X/ T) ^+ Q, \- S$ D Z& R4 `$ Z# X. X% G
有的领导对材料要求很高。凡是他公开用的材料,不论长短,都要事先准备;凡是他的材料,都要是精品。给这样的领导准备一份材料,身上不脱层皮是很难过关的。遇到这样的领导,我们颇以为苦。不过个别时候,我们也会以送上去的材料不被他改一字为荣,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水平。6 X+ o+ M- d% i) ^& M/ Q9 q) F
, l: Z( G+ r9 ^5 P; A/ e
从我个人的经验看,对材料挑剔的领导,大多都是进步比较快的。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他能够对材料挑剔,说明他有精力,肯思考;也体现出他工作标准比较高;篇篇都是精品的材料,为他也装点了不少门面。所以在我的接触中,凡是这样的领导,大多很快就升上去了。, `. B& T: z3 X9 }+ \# [% X2 B
) s' ]9 ^: |) k 二、为单位写材料
$ d) ]. t6 r+ t
- e, u/ L$ z% U \8 f 单位的工作和领导的工作是有区别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单位是相对固定的,领导则来来往往。单位好比是一驾马车,领导就在上面坐着。领导不用赶车,马车也会驾轻就熟地把他送到目的地。但领导多少都会对发挥自己的作用,使马车走得快一些、慢一些,稳一些、颠一些,因人而异。总的来说,单位的工作是按一定轨道运行的,而领导的工作因领导不同而不同。这也是我把领导的材料和单位的材料分开的原因。
$ ? F3 Z8 s4 A* e. }
( {. C7 O1 k" p7 K 单位的材料,是为促进和彰显这个单位的工作服务的,这叫“互为表里”。单位工作年年周而复始地循环,是在循环中发展,不是只循环不发展。一年下来,单位都干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是要靠材料来体现的。写单位的材料,要用高度的政治意识作指导,手里要有显微镜和放大镜,要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不平凡来,这才是写此类材料的不二法门。 [( F/ l- K1 }1 y* d2 T3 M
7 `/ W6 b$ n+ ^6 I. D# r 孙子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写材料就是这样。二、三千的常用字,从数量级上讲,比“五声、五色、五味”不知多了多少倍,变换起来,让深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单位材料年年写,年年要求有新意,如果仅仅静态的在这二、三千汉字里找“大词”,总有山穷水尽的时候,但是“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r' U" ^. M& z& e) ^
: F$ |3 Q5 S5 s6 y+ a
这几年,理论界搞创新,常出现些不知所云、莫名其妙的词来,然后又被自上而下地用在材料中,等到我们用具体工作套现时,总感觉风马牛不相及。善哉!善哉!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有那么一帮人,为了自己混口饭吃,给我们造成了多大麻烦!$ O, a9 C+ N* K) i: f( e1 O; b
# T2 c/ h6 v, s; G( l2 q6 n& F9 [
三、材料的前世今生
3 v. x' a/ ^6 W6 e% H3 A" y2 c/ p' ]2 N2 g2 x: k/ i
即使领导对材料重视了,它也不过用来粉饰太平,装点门面,有补于世否?难说。文/这一刀的潇洒 |